首页>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涵养机制创新“水源” 青年才俊如泉奔涌——公路院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掠影

时间:2021-09-10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阅读器 点击下载pdf阅读器

“青年人要有目标,把个人时间坐标推移到50岁,在座各位希望自己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要经常想,越早想清楚,离目标越近。”

“2018年,我从清华大学毕业来到部公路院。3年时间,我从一个信息化‘菜鸟’,成长为信息化业务技术骨干,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前不久,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简称公路院)13层报告厅,一场精彩的“学党史、跟党走、强创新、铸强国”青年人才座谈会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建党100周年、建院65周年之际,公路院举办青年人才座谈会,公布第三批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结果,创建青年才俊科技创新沙龙。这是部公路院营造良好科研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举措之一。

多年来,公路院秉承“科研是立院之本、人才是兴院之基、创新是强院之道”的发展理念,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引进渠道,尤其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造就了一个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了一支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

——编者

举办青年人才座谈会。

◆理念篇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让青年潜心搞好研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想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要构建良好的人才制度、人才生态体系,解决阻碍人才发展的‘短板’问题,让人才的思想力、创造力、创新力充分释放出来。”在公路院院长张劲泉看来,青年正处于科技创新的最佳年龄区,是出成果的黄金时间,要重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使他们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实施人才高地高峰发展战略,施行领军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试行院士培育团队和首席研究员制度,强化创新平台、孵化平台、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历练培养人才的机制……近年来,公路院通过实践锻炼“赛马”脱颖人才的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路院从创新青年人才选拔、培养、保障机制上入手,采取了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支持举措,努力为青年科技人才铺路搭桥、提供舞台。

挖掘培养青年人才,示范引领青年成长。2013年,公路院启动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三批次院青年科技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搭建科技沙龙,建立交流日沟通制度,多方面帮助青年科技拔尖人才成长。目前,全院已选拔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近50名,其中大部分人已成长为团队带头人和科研骨干,5人晋升为正高级职称,22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人负责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2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实践练兵。公路院为青年人才提供项目安排、经费资助、进修深造等方面的优待,给予每名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周期(四年)内10万元的经费资助,保证入选人员在培养周期的第1年或第2年至少获得1项院自主立项科研项目。在自主立项科研项目中,专门设立人才培养项目,重点支持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新颖学术思想的创新性研究。

引才留才。公路院制定《博士后出站择优录用暂行办法》,对优秀的博士后出站人员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人才公寓,为博士后、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西部之光”人才等提供宿舍。制订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实现了绩效工资、成果收益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的一线人员倾斜。

目前,公路院科研人员中40周岁以下占比达57%,其中博士学历占34.2%,硕士及以上达88%。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该院人才梯队中基础最广、人数最多、创新最活跃的群体。

江山代有才人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征程,呼唤更多的人才。今年8月,交通运输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意见》,强调科技是交通强国建设的第一动力,交通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场。在此背景下,我国对科技创新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

张劲泉表示,完备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和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是人才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院通过机制创新,已建立起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成长搭建了平台,创造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他希望,青年才俊在公路院的平台上更好、更快成长,尽快成长为公路院科学创造、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的能手、骨干和领军人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争做科技创新事业接班人,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当好科技先锋为使命担当。

◆实践与成果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是推进世界一流研究院的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公路院有1人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入选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荣获“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称号。

以智能交通领域的汪林、公路养护领域的李强为代表,公路院优秀青年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贡献智慧力量。

汪林(右)介绍智能交通研究领域技术应用及前沿发展。

汪林 向智能交通的塔尖攀登

从编制交通运输部“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实施方案,到在全国9省市开展试点示范,再到为北京、武汉、常州、德清等多个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公路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汪林,始终聚焦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前沿,针对我国公路及城市交通运行中存在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带领团队致力于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究与开发,持续创新突破。

“科研工作从来都是艰苦的行军”

“就算不休假日、持续加班,办公室灯火彻夜通明,我也要坚持研究,啃下这块硬骨头,中国的智能交通必须由中国人自己建好!”说这番话时,汪林刚进入智能交通研究中心工作不久。

那是2005年,中国的智能交通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技术平台没有完全建立,行业标准也不明确,自动驾驶领域基本是一片空白,而国外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支撑平台,部分国外科技公司企图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来垄断我国的智能交通领域。

汪林分享智能汽车、智能交通与5G应用研究成果。

为此,汪林下定决心,要将专业所学、满腔热血倾注到中国的智能交通事业里去。为深入了解智慧公路的技术经验和发展进程,学习智能交通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要素,汪林一方面搜集、学习国内相关领域的材料,一方面组织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研发,并将其应用到国内公路交通领域中。在智慧交通的广阔天地里,他求知若渴、锐意进取。

踏实肯干,厚积薄发。2017年,汪林带领团队编制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实施方案》,首次在国内创新提出了延崇、京雄等国内多条智慧高速公路方案,从建设建管养运一体化数据平台出发,通过开发路侧智能化终端及相关系统等,为未来智慧公路的发展提出了创新引领的成套解决方案。2018年,该方案在9个省份约1000公里高速公路试点示范。

自动驾驶研发创新之际,汪林和团队又提交了自动驾驶发展方案,提出了自动驾驶应用前景、车路协同发展、自动驾驶测试方法、智能驾驶测试场景库、测试装备研制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科研工作从来都是艰苦的行军,只有持续创新、艰难探索,才能有新作为、新贡献。”汪林说。

科研实践中建设“星团战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团队负责人,汪林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团队建设之道——出“星”聚“团”,即在一个科研领域培养几个人才尖子,再通过尖子带队伍,发挥集团优势,建立“星团战队”,形成英才汇聚、人才涌流的团队。

在智慧公路领域,汪林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了一个个关键技术难点攻关,在全国14个省市开展了智慧公路试点示范,团队成员李宏海、高剑、尹升等已成为智慧公路专业骨干人才。

在自动驾驶测试领域,汪林团队已形成基础设施数字化平台体系、自动驾驶货车编队控制方法、自动驾驶测试仿真系统、安全辅助驾驶系统、公交智能化系统、道路运输电子证照系统等成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李振华、张一鹏、张卓敏等青年人才尖子脱颖而出。

多年来,汪林主持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智能交通重大项目。他参与的研究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7项,获得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5项。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汪林和他带领的团队整装出发。未来他和团队将围绕基础设施数字化关键技术及核心自主软件研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应用两个领域开展工作,不断完善智慧公路体系架构及数字化支撑平台,广泛开发应用自动驾驶测试评估技术。

“我的目标不会变,就是向着智慧公路建设和自动驾驶测试的制高点冲锋,直到爬上世界智慧公路领域的塔尖。”谈及未来,汪林目光炯炯。

李强分享公路养护技术创新与实践。

李强 做公路养护事业的践行者

作为主要负责人和研究骨干,中公高科养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公高科)副总经理李强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主持制定1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近3年完成为部服务专项工作20余项……面对丰硕的科研成果,他谦虚地说:“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部公路院前辈们的传承和指导,也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秀的团队合作。”

持续发力 开展重大养护专项研究

2002年,李强进入公路院路面管理系统CPMS课题组(即中公高科前身),攻读公路院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005年,受交通部委派到英国工作交流一年。2007年,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并参与创立中公高科。2011年,中公高科牵头组建我国公路养护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中公高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交易。

回忆近20年的科研和工作经历,李强深有感触:“我经历了从课题组到上市公司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历程。至今,我仍热爱公路养护事业,初心不改。”他告诉记者,中公高科刚创立时,为了布局养护全产业链,他放弃了熟悉的路面管理专业领域,转而开拓养护设计和养护工程业务,这几乎是从零开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进行高等级公路路面养护支撑保障技术研究攻关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发展的重点开始由大规模建设向大规模养护转型,支撑技术严重缺乏。在此背景下,交通运输部于2007年组织开展了“高等级公路路面养护支撑保障技术”重大养护专项研究。

“当时,我参与研发的公路养护科学决策成套技术,已经获得行业认可。但面对行业痛点和空白领域,又要独立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李强说,他带领刚组建的团队深入一线,现场勘查,采集数据、资料,进行调研分析,吃住在办公室是生活常态。

经过4年多的实践探索,他们形成了路面大中修养护设计成套技术和旧路材料高效循环利用成套技术两项重要成果。2011年,该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鉴定验收,主要成果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李强(前排左一)团队。

深入一线 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感谢中公高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给予我们大力支持,解决了多项工程技术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12月底,中公高科收到一封来自山西省公路局的感谢信。

2020年6月,受疫情影响,山西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总里程2179公里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改造PPP项目遭遇困难。李强带领11名团队成员临危“救场”,深入工地一线,开展现场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

“大家主动放弃节假日,坚守一线近半年时间,不畏环境恶劣、施工复杂、疫情防控等难题,每日驱车六七百公里,转场于山西省11个地市工地现场。”团队成员张云帆告诉记者,为了及时将白天巡查时发现的问题汇总反馈,团队成员晚上回到住所后,还要撰写报告,经常工作到凌晨。

“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在干线公路路面改造中大规模采用PPP模式,具有全国示范效应。虽然辛苦,但我们在1200公里的路面上实施了‘四新’技术,推动了新模式、新技术在山西的应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团队成员王闻说,这次“救场”,展现了团队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受到业内高度认可。

如今,李强带领的公路智能养护技术创新团队已发展为近30人,王闻、林翔、张晨、弋晓明等多名青年骨干已成长为行业中坚力量。“我们有十余年形成的百万公里级大数据资源优势,未来3到5年将全力打造大数据驱动的新一代公路资产管理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展望未来,李强满怀憧憬。他表示,团队将致力于真正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先进材料技术与传统养护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由传统养护向智能养护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