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公路院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公路科研攻关团队入选“感动交通年度人物”

时间:2022-06-01
如果内容不能正常显示,请安装pdf阅读器 点击下载pdf阅读器

编者按:5月30日,由交通运输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1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评选揭晓,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公路科研攻关团队入选“感动交通年度人物”。这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科研团队,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在世界屋脊上留下的足迹吧——

奋战在海拔4800米的世界最高公路隧道——中尼公路孔塘拉隧道,他们坚守工地解决难题;近2万公里高原农村水泥路面施工,他们倾力提供技术支撑……这些高原混凝土技术的先行者深入西藏,醉心科研,探索未知,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公路工程的品质提升。

团队深入各地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选择少有人走的路

有人说,这里是山的故乡。

也有人说,她就是一座山。

地表运动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碰撞,成就了这片极地。

团队在孔搪拉隧道搭建青藏高原混凝土气象观测站

西藏,海拔3500米至4500米的河谷地带,世居着约350万人。这里极高、极寒,数条世界之最的公路,伸展在人类生存的“第三极”。这里空气稀薄,高频正负温交替,雨水沿路表,浸入筑路材料的“毛细血管”,冷冻、结冰、膨胀,纵横交错的裂纹无声地在路面、桥墩蔓延……这些严酷环境下出现的公路结构物损伤劣化问题,不仅影响着在服役公路质量,也让在建公路质量设计标准面临革新。

数年来,公路院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公路科研攻关团队(简称高原公路攻关团队)走进318国道川藏南线,指导低气压环境下泵送混凝土施工;服务拉林高等级公路,指导隧道路面滑模施工;前往日喀则,投身公路雪崩棚洞的设计与建造……他们默默坚守,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公路工程品质提升。

团队在隧道中做喷射混凝土质量评估

高原公路攻关团队在西藏应用的一系列技术成果,都源于一个实践起点——内蒙古白(音华)霍(林郭勒)一级公路。这条严寒重载公路首次在路面结构中引入沥青混凝土功能层,为我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工程。

攀过一座山,再回头就没那么难。

从严寒的内蒙古草原、广袤的新疆戈壁滩,到多雨酷热的广西……团队深入全国各地,解决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关键技术问题,指导了近40万公里农村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

团队对西藏在役公路开展系统调查

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在路上不停奔波”似乎是高原公路攻关团队研究者们工作生活的缩影。

“我们是流浪的野牦牛”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不断跋涉。

面向时代和国家的需求,高原公路攻关团队瞄准学科前沿、结合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用过去20多年在水泥混凝土核心技术领域的积淀,翻越又一座高山——攻克了高原机场道面工程和青藏高原水泥混凝土构造物耐久性问题。

回顾第一次踏上西藏的经历,依旧清晰。“此次由田博士带队,从林芝入藏,调研林芝周边雪崩山体及滑坡特征……走到高海拔处,心跳加快,平时一分钟有63次,当时可能是93次。晚上睡得不踏实,几小时就醒了。”在进藏日记中,一位高原公路攻关团队成员这样写道。

团队成员在高原进行现场试验

进入施工现场,环境更加恶劣: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均为积雪冰冻期,昼夜温差大,氧气含量不到平原的六成……

面对极端气候的挑战,高原公路攻关团队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航线准确记录下他们向西藏的每一次奔赴。“我们像‘流浪的野牦牛’,走过自治区9个县,看项目、做试验,大家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高原公路攻关团队成员们笑着说。

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下降,也使得机械柴油燃烧不充分,导致施工功率下降了50%,一些特殊设备无法应用。针对这一问题,高原公路攻关团队全天候守在施工一线,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作风,反复研究,多次试验,使施工回弹率大幅度降低,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安全推进。

高原公路攻关团队有力推动雪域高原公路工程品质提升

此外,高原公路攻关团队还首次针对条件恶劣地区与国防快通需求,提出水泥混凝土抗裂配合比设计方法、结构抗裂技术、混凝土板拼装辅助构件和施工工艺,直接为国防服务;针对高寒缺氧、施工难度大问题,提出智能化施工控制与节约人力技术,有效减少人力投入,大幅提高施工精度。

梦想无垠,步履不停。在依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一座座桥墩从碧波中崛起。高原公路攻关团队坚守于此,在土石中探索,在试验中研究,让高原新路未来可期。